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1月2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在2007年内第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是13.5%。((完)
楼上的没有看完诺诺关于银行股的分析。。。
再简单说说银行股的问题.
银行股同样很多人说是高估,作者是无法认同这种看法的.
理由和前面论述券商股的一样.中国的银行业,正处于金融创新的前夜,大浪掏沙的时候.好的银行会脱颖而出.借金融创新之机不断扩展市场,增加盈利.
未来出现上百,甚至上千元的银行股是必然的.....
[/color]今天再谈谈银行股.先讲个真实的例子.
在新浪上看到一篇搏客文章.说的是建设银行的价格高低问题.这位作者的一个朋友是个新入市的新手,一入市就要买建设银行,并认为建设银行会升到三十元.这位作者用颇刻薄的口气讥笑他的这位朋友,讥笑他异想天开,并因此做了一文.估计是想以此来提醒国人,现在的泡沫有多大.
看完这篇充满了主观臆断,对自己的朋友都能冷嘲热讽的东西,作者只觉得:
不正确的观念怎么是如此地深入人心?
稍微总结了一下,坊间对银行股的评价普遍就是贵.尤其对工行的市值一度超过花旗津津乐道,以此作为泡沫的证据.
...
作者在此纠正此认识如下:
一.花旗是个大型的金融控股集团,花旗银行仅是其一分子而已.花旗直接,间接控制的公司的市值是多少?有人计算过吗?
由于中国长期不允许混业经营,束缚了银行的多元化发展,导致了今天工行的业务主要还是单纯的存款贷款业务为主.事实上,工行绑定的资产,要开展证券,期货业务,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等都是绰绰有余.换言之,工行的资产足够一个金融控股集团运用的,但却局限给一个银行运用了.
一旦允许混业经营,今天的工行同样会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金融控股集团,其旗下的资产同样会展开分拆,那个时候,也许上市的就不止今天的601398一家,而是多家公司.那个时候你再看看单一的工行,市值是多少?
拿一个银行和一个名为银行,但资产拥有量足够金融控股集团使用的所谓银行相比,有可比性吗?
二.从日本,台湾等国的历史看,在其证券历史中,银行股的鼎盛时期,市盈率均超过了一百倍.建设银行一年盈利多少钱?三毛/股左右.一百倍市盈率是多少钱?
正是因为,举国上下,对公司价值半通不通的声音占据了主流,才导致了中国最早一批银行股在海外上市的贱卖.
所幸的是,招行以后,这种局面多少得到了改变.
要知道,一个国家要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需要一个无比强大的资本市场.而这个市场中,银行就是核心中的核心.
日本在五六十年代,同样是一个制造业为主的国家.而且也是一个模仿型的制造业国家.
它的所谓泡沫经济时期,为日本企业提供了无比廉价的融资.帮助了日本顺利地从模仿欧美向独自创新改变.今天的日本,在西方世界中,以时髦,以高科技而著称.没有那个看起来泡沫无比的资本市场,日本能走到今天吗?
中国新一代的读书人,读了两本西方著作就一厢情愿地把书本中的世界套用去现实世界.有了点小聪明,却以为拥有了大智慧.
作者听到的关于银行估值问题最好的一句话,出自一个普通人之口,他没有高学历,也没有很多钱,但他却把投资中国银行股的理由说得无比的清晰:现在买什么股票都不如买银行安全,因为如果银行都不行了,中国就不行了.
.....
前面讲过在国家信用担保的前提下,国有银行其实是无价之宝.
今天大家都知道,中国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发展到了极限,对环境的破坏也到了极限,因此,不能继续这种污染换GDP的发展模式了.
但是,要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研发新技术,来创新,钱从哪里来?不可能说是完全依靠国家财政的拨款.因为中国财政支出的首要任务是要解决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失业问题.
于是,钱只有通过几条途径来,一个是银行贷款支持,这个就需要银行承担较大的风险,因此银行方面是没有太多主动性的;一个就是通过公司上市或发行公司债.这个就需要资本市场强大而稳定.说白了就是这个市场能在高市盈率的背景下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的资金,以支持这些高技术产业成型.日本当时的产业升级就是在所谓的泡沫经济时期完成的.而美国向互联网经济转型,也是在纳斯达克的极度高估下完成.
而一个强大而稳定的资本市场,绝对无法离开银行,券商而存在.
中国的经济要转型,要升级,未来银行券商的作用会大得难以想象.
因此,银行和券商股,是个想象空间远远大于实际估值的行业.
过去的深发展,91年的时候曾经达到过13元多的价格,可复权之后的价格已经达到了千元以上.发展的时代还是金融创新少到几乎没有的时代.
在新的时期,混业经营几乎是必然的趋势,金融创新更是大潮流,未来新的这批银行,券商股,难道不会有千元以上的价格?
所以,对于银行,券商股,读者的眼光应该看得更长一些,不要只局限在一年半载的时间里头.
今天再谈谈银行股.先讲个真实的例子.
在新浪上看到一篇搏客文章.说的是建设银行的价格高低问题.这位作者的一个朋友是个新入市的新手,一入市就要买建设银行,并认为建设银行会升到三十元.这位作者用颇刻薄的口气讥笑他的这位朋友,讥笑他异想天开,并因此做了一文.估计是想以此来提醒国人,现在的泡沫有多大.
看完这篇充满了主观臆断,对自己的朋友都能冷嘲热讽的东西,作者只觉得:
不正确的观念怎么是如此地深入人心?
稍微总结了一下,坊间对银行股的评价普遍就是贵.尤其对工行的市值一度超过花旗津津乐道,以此作为泡沫的证据.
...
作者在此纠正此认识如下:
一.花旗是个大型的金融控股集团,花旗银行仅是其一分子而已.花旗直接,间接控制的公司的市值是多少?有人计算过吗?
由于中国长期不允许混业经营,束缚了银行的多元化发展,导致了今天工行的业务主要还是单纯的存款贷款业务为主.事实上,工行绑定的资产,要开展证券,期货业务,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等都是绰绰有余.换言之,工行的资产足够一个金融控股集团运用的,但却局限给一个银行运用了.
一旦允许混业经营,今天的工行同样会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金融控股集团,其旗下的资产同样会展开分拆,那个时候,也许上市的就不止今天的601398一家,而是多家公司.那个时候你再看看单一的工行,市值是多少?
拿一个银行和一个名为银行,但资产拥有量足够金融控股集团使用的所谓银行相比,有可比性吗?
二.从日本,台湾等国的历史看,在其证券历史中,银行股的鼎盛时期,市盈率均超过了一百倍.建设银行一年盈利多少钱?三毛/股左右.一百倍市盈率是多少钱?
正是因为,举国上下,对公司价值半通不通的声音占据了主流,才导致了中国最早一批银行股在海外上市的贱卖.
所幸的是,招行以后,这种局面多少得到了改变.
要知道,一个国家要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需要一个无比强大的资本市场.而这个市场中,银行就是核心中的核心.
日本在五六十年代,同样是一个制造业为主的国家.而且也是一个模仿型的制造业国家.
它的所谓泡沫经济时期,为日本企业提供了无比廉价的融资.帮助了日本顺利地从模仿欧美向独自创新改变.今天的日本,在西方世界中,以时髦,以高科技而著称.没有那个看起来泡沫无比的资本市场,日本能走到今天吗?
中国新一代的读书人,读了两本西方著作就一厢情愿地把书本中的世界套用去现实世界.有了点小聪明,却以为拥有了大智慧.
作者听到的关于银行估值问题最好的一句话,出自一个普通人之口,他没有高学历,也没有很多钱,但他却把投资中国银行股的理由说得无比的清晰:现在买什么股票都不如买银行安全,因为如果银行都不行了,中国就不行了.
.....
前面讲过在国家信用担保的前提下,国有银行其实是无价之宝.
今天大家都知道,中国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发展到了极限,对环境的破坏也到了极限,因此,不能继续这种污染换GDP的发展模式了.
但是,要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研发新技术,来创新,钱从哪里来?不可能说是完全依靠国家财政的拨款.因为中国财政支出的首要任务是要解决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失业问题.
于是,钱只有通过几条途径来,一个是银行贷款支持,这个就需要银行承担较大的风险,因此银行方面是没有太多主动性的;一个就是通过公司上市或发行公司债.这个就需要资本市场强大而稳定.说白了就是这个市场能在高市盈率的背景下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的资金,以支持这些高技术产业成型.日本当时的产业升级就是在所谓的泡沫经济时期完成的.而美国向互联网经济转型,也是在纳斯达克的极度高估下完成.
而一个强大而稳定的资本市场,绝对无法离开银行,券商而存在.
中国的经济要转型,要升级,未来银行券商的作用会大得难以想象.
因此,银行和券商股,是个想象空间远远大于实际估值的行业.
过去的深发展,91年的时候曾经达到过13元多的价格,可复权之后的价格已经达到了千元以上.发展的时代还是金融创新少到几乎没有的时代.
在新的时期,混业经营几乎是必然的趋势,金融创新更是大潮流,未来新的这批银行,券商股,难道不会有千元以上的价格?
所以,对于银行,券商股,读者的眼光应该看得更长一些,不要只局限在一年半载的时间里头.
[color=blue]
[ 本帖最后由 丁丁之火 于 2007-11-10 18:0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