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除了自我控制,我还能做什么
夜行人
我经常和朋友们探讨一个话题:谁是真正的投资艺术大师?成功的投资艺术大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是什么铸就了他们的辉煌?仅仅是正确的方法和成功的市场策略么?
我没有更多的资料借以了解这些艺术大师的投资品质,只能从自己身边最熟悉的成功人士谈起。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初小毕业,关心国家大事,他是一个忠厚老实人,属于“人不忍欺”的那一种。母亲初中没有毕业,但精于处世,洞悉人情。她曾做过一段时间的赤脚医生,接生技术一流,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在她的手中没有夭折过一个婴孩。母亲为人接生,无论亲疏远近,没有喝过人家一口水,没有吃过人家一个鸡蛋,没有收过人家一分钱。因此,她获得了广泛的尊重和声望。
我的父母做人做事都很成功,他们是一本厚厚的书,值得我学习一辈子。在投资方面更是我的老师,做投资他们从来没输过。
父母的投资历史
1984年:开一家小饭店。
父母为此作了精心的可行性研究。当时他们有多种行业可以选择:
(1)经商,与朋友合伙贩卖农产品到外地;(2)办实业,与朋友合伙做牛肉罐头(属于伪劣产品那一种),或与朋友合伙办织巾厂;(3)开一家小饭店。
父母慎重考虑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之后,选择了风险最小、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开饭店。父亲懂一些厨艺,因为在家基本上都是他做饭。母亲赤脚医生“下岗”之后被政府返聘,做过一段时间编外的计划生育检查员,因而经常有机会随政府领导对饭店行业作“实地考察”,了解当地饭店行业的利润空间和经营模式。由于没有从业经验,父母只是试探性地开了一家小饭店——两间房子,四张桌子。
1986年:规模扩张。
父母准确地预测到“消费升级概念”的到来,决定扩大饭店规模,两间房子变成十间,四张桌子变成二十张。1986年至1989年是农村的黄金时代,因此他们的饭店可以用食客如云来形容。
1997年:转型,不做饭店做旅店。
父母分析了形式:餐饮业竞争趋于白热化,对面不远处开了一家高档
饭店,包间、雅座、有空调、带小姐。如果父母决心参与竞争的话,他们有足够的实力,只需要追加10万,而对方则是利用银行贷款。但当时农村“白吃风”开始趋于严重,由于政府部门赊欠,贷款回收出现困难。全面衡量风险之后,两位投资艺术家决定退出竞争,主动把规模缩小,主动把档次降低,不做饭店做旅店,这就非常艺术地从根本上杜绝了政府部门的白吃白喝。
2004年:退出市场。
父母数次收到假币,两位老人感觉到自己精力不济了,为了不犯更为严重的错误,他们决定退出市场,果断停止自己的操作,把房子租出去,成为食利阶层的一员。
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不犯大错误,关键时刻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每年基本保持30%的利润水平,作为一个本分的农民能够做到老有所养、颇有储蓄,不是成功人士是什么?
父母的投资经验
无论做什么,成功的方式可以有千千万万,但成功的原则必定是相通的。因此,我觉得父母的经验应该有借鉴的价值。
坚守底线不动摇
能在10年的时间里坚持不喝人家一口水,不吃人家一个鸡蛋,不收人家一分钱,普通人能做到么?那可是70年代。这样的品质保证了父母能在20年时间里不受外界的诱惑从而坚持自己的底线。其实,父母受到的诱惑还是蛮大的,比如放高利贷,最高的年利息有30%,父母最后还是没有参与。
做自己熟悉的行业,
做自己能够承受的事
要求和父亲经商的那位朋友不久就亏蚀了本钱;作罐头的那位在一次送货的途中不幸出了车祸,他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只能终身躺在床上;办织巾厂的那几位每人背上不同的债务后不知所终。他们虽然精神可嘉,虽然具备了小
平同志所说的“闯”的精神、“冒”的精神,但终于没有“冲出一条血路来”,并不算成功。有了对比,才知道父母当初的决策是多么的英明和伟大,做自己熟悉的行业、做自己能承受的事情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经验。
在和朋友探讨的时候,我经常提到这样的观点:做你熟悉的股票。一只股票没有连续20个交易日以上的耐心观察一股也不要买。
这是一条简单的法则,做起来并不难。但是,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呢?话说回来,如果你连20天的耐心都没有,做哪一行会成功呢?股票市场本来就容易使人浮躁和冲动,在股价的涨涨落落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本性,这时候更需要耐心和冷静。但是,大多数投资人为了抓住所谓的“热点”或者某些股评人士所谓的转瞬即逝的 “机会”,就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底线,好像错过了某只股票就再也没有发财的机会了。
如果你做了,你80%做错了。
我的父母如果多一点点冲动的话,他们绝对会毫不犹豫地参与“餐饮行业”的竞争大战。谁能忍受自己门前的挑衅呢?他们对面饭店的结局是这样的:由于政府的“白吃”与赊欠,那家店主在屡讨不果的情况下,加上信用社的催讨和法院的传票,一怒之下,在政府大院服毒自尽了。
你要战胜敌人,首先得保存自己。为什么这句话总是在证券市场失效呢?为什么即使专业的分析人士也总是不断鼓励你“回补”、“摊平成本”,而不是让你果断离场、保存资金呢?答案在于他们的自信。专业的分析师由于自己对行业的精到分析与研究,他们一般对自己的结论是信心十足的,他们事实上也应该对自己的结论信心十足。关键的问题是:交易者不应该如此自信,回想起来,有多少杰出人士是因为自信或者他信而被市场吞没?银广厦、蓝田、中科、亿安科技、中关村等等。我有时候想:交易者如果能在市场的面前保持应有的谦卑感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不要和市场对着干,更不要和政府对着干
现在,因为农村经济的持续萧条,我们镇上已经没有一家像样的饭店了。我非常敬佩我的父母,他们竟然在1997年果断转型,从而避过了长达6年至今仍在持续的大衰退、大萧条!这是怎样的大智慧、大哲学?而在2001-2003年的股市大萧条中,谁被吞没?谁能避过?为什么被吞没?为什么能避过?这些东西似乎成为遥远的历史,没有人愿意想了。
最近一段时间和一些朋友反复探讨行情,很多朋友认为,现在的市场基本上已经消化了紧缩政策的利空,我不以为然。真正的利空你消化得了么?国有股减持这个利空不是也没有消化,它现在不还是照样在起着作用?这一波行情的基础理念是价值投资,然而国家现在认为经济有很大的问题要紧缩采取严厉的手段,原来被排斥在外的假设条件出现了,它发生了,你怎么办?
你认为你不能的时候,退出是规避灾难性错误发生的最好选择
在2003年的时候,我的父母明显感到自己不能了,为了避免更大、更严重错误的发生,两位老人选择了彻底退出。
索罗斯的《反射理论》是适应于非常态的理论体系,但保证索罗斯先生成功的关键是承认错误,这个错误不仅仅是别人的错误也包括自己的错误。只有承认自己的错误,才能在形成错误时有正确的规避手段。在 1987年的股灾中,索罗斯很早就预言了这一点,但他同样遭受了损失;在 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中,索罗斯同样在年初就给出了预言,但量子基金在1998年的大部分亏损主要来源于此;2000年3月,索罗斯虽然一直看空网络股的狂潮,但却在崩溃中亏损明显。一系列的错误使索罗斯先生认识到,他不能了,这个时代不应该属于他了。因此这位伟大的先生勇敢地停止了量子基金的操作,从而成为一名历史人物。退出,难道不是停止自己错误的最好、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么?
当你没有能力控制事情发生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呢?大多数投资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自我放纵:“不就是下跌么?长线投资,我做股东还不行么”,“肯定是要反弹的,哪有只跌不涨的股市”,“到底部我再回补”等等想法不一而足,事实是,在1311点的时候,我看到很多人在割肉,而你身边的朋友同事有几个抄到底部?是谁告诉你“1311点不是底,大盘有可能在1280点止跌”的呢?就是那些从市场下跌伊始一再告诉你“反弹在即”的人。
我经常和朋友们交流一个问题:政策不是我们制定的,市场不是我们可以预测的,个股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那么除了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之外,我们还能做什么?“守多大的碗吃多少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是一个“浅薄”的真理。
自我控制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磨砺、自我认识的过程,在股市中,它可能是以金钱为代价的。如果你能做到,做什么都会成功,如果你做不到,请尽快离开股市吧。
[ 本帖最后由 风中帆 于 2005-11-11 16:30 编辑 ]
发表于:2005-11-11 09:45只看该作者
2楼
这么难为什么还要做呢?
3楼
原帖由 冈比亚 于 2005-11-11 17:45 发表 这么难为什么还要做呢?
不求甚解,随遇而安
发表于:2005-11-14 01:05只看该作者
4楼
不错,,,
发表于:2005-11-14 01:18只看该作者
5楼
知其所予
知其所取
智慧老人
令人起敬
谢谢
Planned Trader. Rightside Trader.
发表于:2005-11-18 07:39只看该作者
6楼
原帖由 风中帆 于 2005-11-11 16:26 发表 自我控制
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磨砺、自我认识的过程,在股市中,它可能是以金钱为代价的。如果你能做到,做什么都会成功,如果你做不到,请尽快离开股市吧。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快乐做。
发表于:2005-11-18 09:33只看该作者
7楼
好! 从自己父母身上能学的东西其实很多!
征服必然王国! 探索自由世界!
发表于:2005-11-20 08:24只看该作者
8楼
簡單故事,簡單的道理,
做到的能有幾人,智慧老人
云在青天 水在瓶
发表于:2005-12-01 08:27只看该作者
9楼
不支持不行,大道相通,大道至简。
发表于:2005-12-05 12:10只看该作者
10楼
我们遇到的事情又有多少能由自己控制呢?!世事本身就是相互牵制的,我们能掌握的、控制的也就是我们自己了!
发表于:2005-12-08 03:04只看该作者
12楼
好文!
无知乃快乐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