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菩萨庞蕴居士●傅大士●维摩诘
在家菩萨庞蕴居士
庞蕴,字道玄,湖南衡阳人,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世。世人又称他为庞居士、庞翁、襄阳庞大士。
庞家世代为儒,但因庞蕴志在探寻人生真相,所以皈依佛门。他最初参谒石头希迁禅师时,问道:“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石头以手掩口,庞蕴若有所悟。后来,又以此问题参礼马祖道一禅师,马祖答道:“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庞蕴于言下领旨,于是留住两年。从此以后,机锋迅捷,为禅林所瞩目。
庞蕴曾将数万家珍用船运载,抛沈于湘江,去除世俗金钱的束缚,然后偕同妻子、儿女躬耕于鹿门山下,生活上如有所需,就编制些竹器到市场变卖过活,简化所求,一家人沈浸在禅悦法喜之中。
“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栾头,共说无生话。”这首偈子,实是他们佛化家庭最佳的写照。
庞蕴即将入灭之际,要女儿灵照到门外观看时日早晚,灵照返回屋内回答:“已经日正当中,而且还是日蚀呢!”当庞蕴才一脚踏出户外,想要观看日蚀奇景时,灵照便迅速登上父亲的座椅,合掌坐亡。庞蕴入屋后,才知道上了女儿的当,便笑道:“我女机锋敏捷啊!”延缓七天后才入寂。当襄州州牧于□来探病时,他说:“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说完,便枕着于□的膝,怡然入寂。当庞婆知道庞蕴与灵照都已入寂了,叹道:“这痴女和无知老汉,竟然不告而别,何其忍心啊!”就将这消息告诉他儿子,他儿子“嘎”的一声,拄着锄头,站着往生了。庞婆将儿子火化后,说了一偈:“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而不知所终。
庞蕴一家四口,谈笑之间出入生死,或坐、或站、或卧,展现了禅者自由自在的一派潇洒风采,博得后人无限的欣羡与赞叹。
庞居士语录----------
菩提般若名相假,涅槃真如亦是虚。欲得心神真解脱,一切名相本来无。
十方世界风尘净,州州县县绝艰虞。王道荡荡无偏党,举国众生同一如。
不动干戈安万性,法王合掌髻中珠。
莫求佛兮莫求人,但自心里莫贪瞋。贪瞋痴病前顿尽,便是如来的的亲。
内无垢兮外无尘,中间豁达无关津。神无障碍居三界,恰似琉璃处日轮。
未识龙宫莫说珠,从来言说与君殊。空拳只是婴儿信,岂得将来诳老夫。
迷时爱欲心如火,心开悟理火成灰。灰火本来同一体,当知妄尽即如来。
真为家贫无一物,此语总是空里出。出语还须归本源,不敢违他过去佛。
父子相守空山坐,无相如如寄有间。世人见静元无静,看似闲时亦不闲。
八万四千同一理,事相差别立异名。十二围陀及疏论,殷勤三六不须生。
十方国土皆吾宅,长者大门长日开。有识名人守院外,无心入理见如来。
世人爱假不爱真,世人怜富却憎贫。唯敬三途八不净,背却如来妙色身。
更无别路超生死,前佛后佛同一般。舒即周流十方刹,敛时还在一毛端。
惟有一门无钥匙,伸缩低昂说是非。但能宣得无生理,善巧方便亦从伊。
二乘皆云不堪任,上士之人智慧深。欲得神通等居士,无过于物总无心。
杂句
行路易,行路易。内外中间依本智。本智无情法不生。
无生即是入正理。非色非心放一光。空里优昙显心地。
名为智,智为尊。心智通同达本源。万物同归不二门。
有非有兮理常存。无非无兮无有根。未来诸佛亦如是。现在还同古世尊。
三世俱皆无别道。佛佛相授至今传。
外无他兮内无自。不动干戈契佛智。通达佛道行非道。不舍凡夫有为事。
有为名相尽空华。无名无相出生死。
余有一大衣,非是世间绢。众色染不著,晶晶如素练。
裁时不用刀,缝时不用线。常持不离身,有人自不见。
三千世界遮寒暑,无情有情悉覆遍。如能持得此大衣,披了直入空王殿。
思思低思思,自叹一双眉。向他胜地坐,万事总不知。
六识若似眉,即得不思议。六识若嫌眉,论时没脑痴。
伊若去却眉,即被世人欺。饶你六识喽啰汉,总成乞索儿。
出一屋,入一屋,来来去去教他哭。来去只为贪瞋痴,于今悟罢须知足。
知足常须达本源,去却昔时恶知识。恶知识,将伊作手力。
法施无前后,共护无生国。
无事失却心,走向门前觅。借问旧知识,寂绝无踪迹。
却归堂上审思看,改却众生称心安。不能出外求知识,自向家中入涅槃。
大丈夫,昔日有,今日无。家计破除尽,赎得一群奴。
奴婢有六人,一人有六口。六六三十六,常随我前后。
我亦不拘伊,伊亦不敢走。若道菩提难,菩提亦不难。
少欲知足毛头宽,远离财色神自安。分明了见三途苦,世上名闻不相关。
难复难,持心离欲贪涅槃。一向他方求净土,若论实行不相关。
枉用工夫来去苦,毕竟到头空色还。
易复易,即此五阴成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无相法身岂有二。
若舍烦恼觅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正中正,心王如如六根莹。六尘空,六识净。六六三十六,同归大圆镜。
阿难贝多叶,持来数千劫。七宝藏中付迦叶。
分为十二部,析作三乘法。非故亦非新,应化随缘百亿身。
若有真如一合相,一亿还同一聚尘。
珠从藏中现,显赫呈光辉。昔日逃走为穷子,今日还家作富儿。
2楼
无言说法的善慧大士
傅大士,名翕,字玄风,号善慧,东阳乌伤(浙江义乌)人。又称善慧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南朝梁代禅宗著名的尊宿。与宝志禅师共称为梁代二大士。
大士以捕鱼为生。尝与里人共捕鱼,每得鱼则盛于竹笼,沈水深入,并谓:“欲去者去,欲止者留。”
一天,在沂水捕鱼,遇天竺异僧嵩头陀(名达摩)告诉他:“你是弥勒化身,为何今仍于此捕鱼?”并示其临水观影。大士于是临水一看,见自己身后圆光宝盖,便悟前因,说道:“铁匠的住处一定堆满了钝铁,良医的门庭也必然聚满病人。现在我是以弘法度生为首务,怎么有功夫去想到彼岸的快乐呢!”于是,嵩头陀往松山顶一指,说那里可作为修行之处。从此,傅大士便在松山顶上的双林树下结庵居住,白天耕作,晚上修道,就这样过了七年农禅生涯。他的著名诗偈“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就是这段修禅时期的作品。
傅大士一生传奇事迹不断,遇到有人偷采菽麦瓜果时,大士便赠送他篮子,让他满载而归。大士日常营作,夜归行道,见释迦、金粟、定光三如来放光袭其体,自称已证得“首楞严定”。大同十年(五四四),大士舍尽家宅田产营立精舍,设大法会,普为三界苦趣众生消灾集福。
一日,武帝礼请大士至寿光殿宣讲《金刚经》。谁知大士一登座,抚尺挥案一拍,随即下座。武帝错愕不解,宝志禅师问道:“陛下还会么?”
武帝答说:“不会。”
志公说:“大士已经讲经完毕。”
又一日,讲经时,武帝至,大众皆起身迎驾,唯有大士端坐不动,近臣报云:“圣驾在此,为何不起?”
大士答道:“法地若动,一切不安。”
这段故事,日后成为禅家提唱宗乘机锋转语时的著名公案。
嵩头陀入灭时,大士对大众说:“嵩头陀已还兜率天宫等我,我决不能久住于世。”于是作《还源诗》十二章。太建元年(五六九),示疾,告诫普建、普成二法师慎护三业,精勤六度,常行忏悔,免堕三途之苦。大士入涅槃后,肉色不变,到第三天,举身还暖,形相端洁,转手柔软。
大士在世时,常以经书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于是在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置以诸经,运转无碍,称为“轮藏”。凡是有发菩提心者,志诚竭力,能推轮藏,不计转数,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这就是建轮藏的滥觞。所以后世凡是寺院造轮藏时,都会安置傅大士的像。
若以一毫物 用布施诸佛 八十千劫中 巨富具财宝
3楼
维摩居士
维摩居士为中印度毗舍离城的长者,他虽身在俗尘,但是精通大乘教义,修为高远。他以般若空的思想,实践六度,利乐众生,又以称病为由,与前来探病的比丘、罗汉、菩萨等论说佛法,藉此宣扬大乘佛法的真谛,阐明在家居士应行菩萨道的方向。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女,常修梵行,可谓提倡人间净土思想的先驱及实践者。
佛化家庭 六度摄众
维摩诘,又名维摩,梵名维摩罗诘,秦译“净名”,乃清净无垢之意,为佛陀的在家弟子,居住中印度毗舍离大城。父名那提,为离车族人,母名喜,二十七岁时在提婆罗城内诞生维摩。佛陀曾说维摩乃自东方妙喜国化生于此,为法身大士。(亦有经载为东方无垢世界金粟如来再世。)
《月上女经》记载,维摩居士以雷为姓,夫人名金姬,端庄姝美,贤慧善良,恭敬三宝,深信因果。儿子名善思,相貌庄严、才智兼备,与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论辩,无所畏惧。女儿月上,身有异香,精通佛理,辩才无碍,为当时青年所好逑,是佛陀时代标准的佛化家庭。
维摩居士自久远劫来,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善根深厚,深知诸法实相,具足四无碍辩才,有着如佛陀般的功德智慧,一言一行都是清净纯善,无不合乎大乘佛法。他的种种美德,上为诸佛所赞叹,下为百姓所崇敬,不论佛弟子、帝释、梵王、世主、大臣、庶民等,都曾经受到他的教化。
维摩居士以修六度的德行摄服众生,使他们普沾利乐。他是大富长者,以无数的资财布施贫民,教育他们——这是布施行;对于毁犯禁戒的人,便以自己奉持的清净戒行感化他们——这是持戒行;对于易起瞋恚怒骂的人,便以柔和忍辱摄服他——这是忍辱行;遇到懈怠放逸的人,就显现大勇猛精进的精神度化他们——这是精进行;若有人心性不定、迷乱,他以禅定中的定力、智慧,点醒他们的迷懵——这是禅定行;对于一般平庸憨直的莽夫,则以明利的智慧教育他们——这是智慧行。凡此种种维摩居士实践大乘菩萨的行为,正说明在家信众应行的宗教德目,也为日后修菩萨行者树立明确的标竿。
维摩示疾 文殊探病
佛陀在毗舍离城教化时,知道病中的维摩居士期望佛陀派遣弟子慰问。佛陀首先要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前往,舍利弗恭敬地说:“佛陀!我没有资格去探他的病。为什么呢?昔日我在树林下禅坐,维摩居士对我说:‘舍利弗!像你这样的坐法,不能算是禅坐。真正的禅坐是观身如幻,达意无碍,无有三界的形迹,理事无碍,融于事相而现诸威仪才是禅坐;不舍一切道法,于凡夫界作种种利济社会的事业,能如此观想才是禅坐;心识了知根尘诸法之性本空,内外皆能不住才是禅坐;能够不动于诸见,而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才是禅坐;了达烦恼性空,当体即是涅槃,才是禅坐。若能作如是如法的禅坐,才能与佛心冥资相契,得到佛陀印证许可。’佛陀!当时我听到这番话,默然不知如何回答他,因此我不堪担任去向维摩居士探病的任务。”
佛陀于是转而希望目犍连前往探病,目犍连也推辞:“因为昔日在毘舍离城街上为居士们说法时,维摩居士就说:‘你并没有如法说。所谓的法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法泯绝时空,常住寂然,本来无相,又离于诸相,无有所缘,离名字相,离觉观戏论,如虚空般常住不动。要能了知众生根器的利钝而当机说法,发自利利人的大悲心,说大乘法来续佛慧命,报答佛恩。’维摩居士如此辩才,现场八百位居士即刻发大菩提心。佛陀!我没有如此的辩才,所以没有资格去探病。”
佛陀又一一问过大迦叶、须菩提、富楼那、迦旃延、阿那律、优波离、阿难等大阿罗汉,都纷纷表示曾被维摩居士分别就乞食、说法、四法印、天眼、出家真义、佛陀的病等所弹呵,因此一致推辞,不堪前往。乃至佛陀问及弥勒菩萨、光严童子、持世菩萨、长者子善德等,也都曾被维摩居士针对菩提、道场、破魔、法施等辩倒。由于声闻弟子、菩萨都不肯去,佛陀最后只好指派智德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率领众菩萨、弟子数千人前去探病。
一默如雷 不二法门
在维摩居士的丈室中,文殊菩萨首先传达佛陀的问候,继之询问患病的起因,维摩表示:“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又说:“菩萨疾者,以大悲起。”维摩居士以菩萨慈愍众生的悲心,示现病相,为前来探病的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诸王子、官员等数千人,明示众生真正的病,是由贪瞋痴三毒所起,使在场大众起无上菩提心。
接着,文殊等三十二位菩萨,与维摩居士谈论有关空、无相、入不二法门的真义。诸菩萨对此,各依其所修所证,提出见解,文殊菩萨则认为:“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如是才能名为入不二法门。”说罢,反问维摩居士:“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当时,在场数千大众只见维摩居士正襟危坐,静默无言。
不久,文殊菩萨似有所悟,欢喜赞叹:“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现场五千位菩萨以此因缘,皆悟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而断绝轮回。维摩居士以静默展现无言无说,离诸问答的最高境界,真可谓“维摩一默,如雷灌耳”。
在家居士 出世菩萨
维摩居士精通佛理,契入大乘,善于教化,不论高官、庶民,都能因他的开示而有所悟。维摩居士以出世的胸怀,外现众生相,广行入世菩萨道的利生事业。他的处世方针是“示行贪欲,离诸染着;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罣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有资财,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并且以“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来对待父母、家庭、奴仆。
从“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到入不二法门的默然以对,在在显示维摩居士的思想别出机杼,而在他“不舍道法,现凡夫事”中,更能烘托出他不仅是大乘思想家,亦是实行家的典范人物。他的理论与行动,无异是佛陀人间佛教思想的代言人。
维摩居士内心自在,语默动静无不含藏慈悲,他的入世是为使更多的人出世,与文人士大夫追求精神的超脱不谋而合,因此其人、其事,对中国的文人、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梁昭明太子以“维摩”为字;唐王维以“摩诘”为号,皆是景仰维摩居士的缘故,而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材的诗歌、绘画更是不胜枚举。
若以一毫物 用布施诸佛 八十千劫中 巨富具财宝
发表于:2007-08-14 02:32只看该作者
4楼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发表于:2007-08-22 09:42只看该作者
5楼
寒。。。。。。。。。。。。。。。。。。。
哎,又浪费一个小时,我为什么什么事情都那么认真?以后尽量不上论坛了。
发表于:2014-04-07 09:26只看该作者
7楼
韬客社区www.talkfx.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