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日本享受中国巨额收益
日本的“中国制造”情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04-10 16:43:04
本报记者 赵忆宁 东京报道
“日本对华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巨大的收入从中国转移到日本,日本每年节约的外汇多达1.9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4%,为2002年度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10倍。”
在日本生活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中日两国经济融合的程度超出想象。
日本餐馆的筷子、瓷器多来自中国;吃生鱼片必备的苏子叶几乎全都来自中国上海的基地;中国制造的服装已经占日本进口市场的16.7%。日本学校、酒店与家庭使用的家具也有很多来自中国。而且中国出口到日本的产品已经从廉价走向高档。
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凡与中国“沾边”的日本企业都赚钱:日本全日空的海外利润当中,60%以上与中国相关。
中日两国的贸易越来越一体化,中国产品出口日本的份额在2004年首次超过美国,占日本进口市场的1/5,中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为此,日本每年节约外汇多达1.9万亿日元。
“似鸟”与“优衣库”的中国血缘
位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黄埔新港,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对外贸易港,其国际海运通达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日邮(NYK)每周有五班船往返于东京/横滨/名古屋/神户与广州港之间。日邮的一个大客户是有“日本宜家”之称的似鸟株式会社(NITORI,下称“似鸟”),每年从广州港运往日本4.8万吨标准箱。作为单一企业,此数量是日本最大的进口量。货物在该公司位于日本关东与关西的两个11万平米和9.9万平米的物流中心短暂停留后,分散到全日本150家连锁店中销售。
以前日本被称为全世界物价最贵的国家之一,现在由于中国产品的进入,可以买到优质价廉的商品。在似鸟的东京赤羽店中,可以找到很多设计精美、品质一流的廉价品。三人奶白色合成革沙发的售价是2.9万日元(相当于1885元人民币),不锈钢脚踏式垃圾桶售价为999日元(65元人民币),白色瓷盘99日元(6.5元人民币)。如果与东京百货商店的同类商品比较,似鸟的价格只有1/3-1/2。
到2006年2月(日本的财务结算为每年3月),似鸟公司的销售额为1560亿日元(约101亿元人民币)。其总务部长田边诚人告诉记者,“从2002年以来,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公司2007年的计划销售额为1850亿日元(约120亿元人民币)。”2006年,似鸟的销售利润率高达12%,既高于世界五百强的平均利润率3%,也高于日本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从1990年到2005年,日本的制造业企业平均利润增长率只有1.5%。
日本以贸易立国,很多企业以出口为导向,而似鸟却反其道而行之,以进口为导向。
株式会社创始人似鸟昭雄向记者介绍,到2006年为止,所有商品的70%由海外进口,其中90%来自中国。似鸟昭雄说,“(日本)战后经过高速经济成长期,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人均收入也居世界榜首。但是很多人在生活中却感受不到这些,原因是日本物价高居榜首极为突出。与美国相比,生活必需品和各种服务在日本的价格要高出两到三倍。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人的生活还是比较窘困的。”
似鸟昭雄多次到美国考察,看到了美国的商业秘诀:在全球各个角落寻找物美价廉的产品。似鸟开始把眼光投向美国市场商品供应地———亚洲,特别是中国。
在中国江浙地区,有很多定点加工企业与似鸟建立了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去年底,有160家中国公司参加了似鸟的产品与生产说明会。
如果说似鸟公司只有一半产品来自中国制造的话,另一家大众服装商店优衣库(UNIQLO)则是100%的中国制造。东京银座向来是出售高档服装的地方,优衣库在此开店,并把银座变成卖2000日元(约130元人民币)一件毛衣的地方。从1984在广岛开第一家商店,目前优衣库已经横扫日本所有地区,共开设630家分店,其口号是“以最低的价格提供最高的质量”。
从2001年开始,优衣库的所有产品都在中国制造。在日本,优衣库是改变“中国制造”形象的开拓者,年轻人是这家店的主要消费者,在今天日本人均收入停滞甚至下降的时代,高品质、低价格成为人们的优选。与似鸟公司相同,优衣库在中国没有投资,而采取OEM的方式,研发、设计、销售、服务都在日本。
最近五年来,中国商品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日本国民,日本的“百元店”(约6.5元人民币)、“千元店”(约65元人民币)、“千元街”都和中国制造有着血缘关系。
在东京,上野公园对面有一条叫阿麦横的街,每天聚集上万人,各种摊位五花八门。从中国进口的柿子,五个卖300日元,是日本本地生产一个的价钱;一大包大蒜只要100日元,而380日元只能买到日本生产的一头蒜;在一家箱包店门口,一个小伙子高声叫嚷:“所有箱包一律1000日元!”这家店的收银员说,所有的箱包都是中国制造。
记者从1998年以后多次访问日本,每次都感受到日本的物价在降低。“平成萧条”十五年以来,日本一直处于通货紧缩阶段,商品价格指数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一直没有上升,但是市场的消费和人均收入却下降了。近年来日本经济低增长和失业率上升,市场消费不足,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购买能力不足。中国商品的直接受益者,正是其他国家的低收入者。
家电制造接力棒传给中国
东京秋叶原和北京中关村一样,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产品一应俱全。如今想在这里找到一件“MadeinJapan”的产品要费点工夫。电脑、手机、录音机、彩电、数码相机、DVD等大部分产品都标明“中国制造”。
经过20年,日本已经从原来最大的家电生产大国,变成家电进口大国,其黑白家电全球市场份额开始下降,被中国制造所取代。
根据《日本国势图绘》(2006/2007)的统计,2005年从中国进口的彩电占日本进口彩电总量的38.2%,DVD占了74.8%,数码相机占63.0%,空调占71.7%,冰箱占52.4%,洗衣机占68.6%。主要原因是日本企业大量迁移到生产成本相对低廉的中国进行生产,把家电制造的接力棒传给了中国。
中国由此成为世界ICT产品的生产大国。以彩电为例,2004年中国占世界总产量的36.6%,日本只有3.0%。但是日本超薄彩电占有优势,占世界总量的36.1%,中国占世界总量15.6%。日本是数码相机的主要发明国、生产国和消费国,2004年中国数码相机产量首次超过日本,占世界总量44.4%,日本只占41.5%,中日两国已经占据世界份额的86%。
最令人惊叹的是电脑和手机。2000年中国电脑占全球生产量的19.2%,到2005年已经达到83.5%;而日本1990年达到世界总量的7.7%,2000年降到2.6%。2003年是日本手机产量高峰,大约有6000万只的生产量,2004年日本手机产量占世界总量的7.9%,中国占世界总量的28.8%。
日本电子产品产量的下降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日本家电生产和其他的产品生产企业大量向海外转移。丰田、索尼等公司在海外的收益已经占企业全部收入的60%-70%左右;三菱电机的雇员有11万人,在日本国内只有3万人,其他都在海外。第二,日本企业有一个明确的口号“中国能生产的我们不生产”。三洋白色家电如洗衣机让给海尔生产;三菱电机主动放弃手机电话生产。第三,向高端技术产品集中。以彩电为例,日本除了高端等离子彩电之外,已经不生产普通电视机。三菱电机把生产集中在最强的五个领域,比如宇宙飞船推动电机和新干线技术等。
正是这种结构调整,使日本保持了高端技术出口的优势。日本一直属于技术贸易净出口国,2004年贸易额是1.74万亿日元的出口,进口只有5000亿元。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约占日本全部技术贸易出口的43.8%,中国只占7.4%。同时,日本技术贸易的进口也是主要来自美国,美国占了这一份额的72.2%,中国基本上没有。
如果从就业分布的情况看,日本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下降,1990年以后就业人数迅速下降。1990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大约有1179万人,但是到2003年已经降到866万人。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企业纷纷搬到海外生产;其二,少子化趋势使劳动力短缺。这也正是日本与美国面对中国商品进入而持不同态度的最大根源。
日本市场对中国商品的依存度惊人地提高,按照技术的梯度转移中国处于下端,但是不可否认,中日经济越来越一体化。
中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进口市场
尽管日本的工业增长指数在过去十年变化不大,只有1.5个百分点,但是日本的贸易出口和贸易进口都大幅度增长。以2000年为基数,到2005年日本的贸易出口增长了27%,贸易进口增长了39%。这是过去五年日本经济能够复苏的重要原因。由此,日本的贸易依存度也在不断上升,1995年其贸易依存度只有8%,2005年提高到13%。而目前中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已经接近40%。
一个带有转变性的数据是,中国现在是日本第一大进口市场。1980年中国只占日本进口市场的3.1%,到1990年上升到5.1%,2000年上升到14.5%,2005年进一步上升到21%,取代美国排位第一。
1995年美国占日本市场份额的22.4%,2005年下降到12.4%,排在第二位。欧盟在日本市场的份额在1990年达到最高峰的15.9%,现在下降到11.4%,排位第三。
中国产品在日本这样保守的市场迅速上升,反映出中国贸易竞争力的提高,这是带有标志性的转折点。从贸易角度看“政冷经热”,政治与历史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影响到两国经济一体化的洪流。
由此带来日本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在迅速加强。1980年日本出口到中国市场的份额占其整个出口份额的3.9%,这种状况一直到1990年变化不大,甚至一度下降到2.1%;到2000年上升为6.3%,但是到2005年翻了一倍,提高到13.5%。
从日本向海外输出的角度看,美国是日本第一大出口基地,2005年占其出口额总量的22.5%,向中国出口占全部出口总量的13.5%,位居第二。需要指出的是,这其中没有包括香港,如果把日本对香港出口的6.0%与中国内地的数据相加,日本对华出口额接近20%,只比美国少三个百分点。
从全球的角度看中日双边的贸易变化,1987年以来,日本占全世界的出口贸易市场份额实际上是下降的,在20世纪90年代初有所上升,但是到后来又持续性下降。而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占非常小的份额,然后迅速上升,在2004年超过日本,这也反映出中日两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份额发生巨大变化。
日本享受中国巨额收益
日本从中国进口的货物越来越多,给日本和中国双边带来什么结果,谁获益更多?
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关志雄在深入接触市场后,首次计算出中日双方的利益与损失。“日本对华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巨大的收入从中国转移到日本,日本每年节约外汇多达1.9万亿日元(约123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4%,为2002年度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据日本财务省统计)的10倍左右。”关志雄语速极快地对记者说。
所谓贸易条件,是指一国产品与他国产品的相对价格,即以出口价格/进口价格来衡量。当作为分子的出口价格上涨,或者作为分母的进口价格下降时,贸易条件改善,本国的购买力提高;相反,当出口价格下降,或者进口价格上涨,贸易条件恶化,本国的实际收入下降。
据日本方面统计,与1990年相比,日本的对华出口价格上升了3.0%,对华进口价格下降了18.4%。结果,日本对华贸易条件指数上升了26.2%。2002年日本对华出口5万亿日元,对华进口7.7万亿日元。
“以此测算,2002年对中国的出口价格如果按1990年时的价格计算,出口额比实际少了0.2万亿日元,而从中国的进口额则比实际要多1.7万亿日元。因此,对日本而言,由于对华贸易条件的改善,每年节约外汇多达1.9万亿日元。”关志雄认为,随着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增加,日本每年节约的外汇应为2万多亿日元。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增加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同时,增加了高附加价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不断下降。因此,中国出口导向型的发展导致了中长期的贸易条件恶化。
与中国的情形相反,由于日本主要出口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中日处于互补关系。受此影响,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日本贸易条件的改善。对日本的消费者而言,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价格便宜,从而使实际购买能力或实际收入提高;对企业而言,由于投入价格的下降和产出价格的上升而使利润增加。
“现在,凡是中国购买的任何东西,都越来越贵,石油是一个典型。而中国卖的东西却越来越便宜。一方面给日本经济带来巨大实惠,把中国的实际收入转移到日本。反过来看,中国在做亏本生意。中国的商品越卖越便宜,而购买的投入价格越来越高,造成产出价格越来越低。中国在增加贸易量的时候,存在这个负面因素。”关志雄说,事实证明,中国对日本的这种收入转移正好支撑了经济萧条的日本国民的生活。
如果从更广的角度分析对整个日本经济的影响,除了中国商品带来的这种直接效果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其对日本与其他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和进口价格的间接影响。首先,日本的对华出口与对其他地区一样,以机械类为主,中国的需求扩大能够抬升整个日本的出口价格。而在进口方面,对于那些与中国竞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言,供给的扩大将导致日本的进口价格下调。
虽然在石油、矿产品等部分一次产品方面,中国和日本一样都是纯进口国,中国进口的扩大将推动这些产品价格的上涨,但由于其目前占整个世界的比重非常小,因此影响有限。关志雄认为,“间接效果将强化直接效果,日本获得的整体利益将超过上述的测算结果。”
中国制造正在全面深刻地影响着1.27亿日本国民的衣食住行。“中国制造”能够进入日本市场实属不易,因为日本是世界上最为挑剔的市场,中国商品在日本市场的份额上升,首先是由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提高。但是随着中国出口贸易量的扩大,出现了上述的贸易悖论。
由于中日两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一差距决定了“穷国”与“富国”的贸易,总是“富国”获得的收益大于“穷国”。中国的出口补贴实际上是对日本消费者进行了补贴。这再次证明,为何中国开始由“出口导向”,变成“出口导向”与“进口导向”两个轮子一起转的政策。中国只有进一步扩大进口,才能使13亿人民与日本国民一样,成为享受购买质量最好、价格最低的消费者。
日本对中国和美国贸易占其总量比重 单位:%
数据来源:《日本国势会2006/07》,第341页和第344页
(图表略,详见报)
日本对华贸易条件的改善
来源:《外国贸易概况》、日本银行《企业物价和进出口价格》,关志雄提供
对华贸易条件的变化为日本节约的外汇
数据数据由关志雄提供
(图表略,详见报)
发表于:2007-04-26 05:10只看该作者
2楼
:o :o :o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发表于:2007-04-26 05:11只看该作者
3楼
中国经济增长,造福自己,也造福全球。。。
每天吃个西瓜,捡个芝麻。
发表于:2007-04-26 05:38只看该作者
4楼
没办法的事情。你自己穷就得给别人打工。你不想给别人打工就更穷。等咱们打工积蓄够了,就可以自力更生了。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发表于:2007-04-26 05:59只看该作者
5楼
每天吃个西瓜,捡个芝麻。
发表于:2007-04-26 08:08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2007-04-26 23:57只看该作者
8楼
这种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短视行为,后果相当严重.
中国在骨子里就是倾销,彻头彻尾的倾销贩子,大量的资源消耗损害的是本国的根本利益,是全民的利益,是子孙后代的利益,国家有权加大征收有关企业的出口税,人民有权讨要相关企业的资源损失费,因为资源是全民的. 由此带来的环境破坏是要付出沉重代假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大家应该选我为全国人大代表,因为我早就成竹在胸,有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造福中华和广大民众.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发表于:2007-04-27 00:01只看该作者
9楼
8楼见解有道理,但现实问题积重难返。
发表于:2007-04-27 01:15只看该作者
10楼
商场如同战争,结果只能给人民带来灾难,,中日贸易同样不可或缺......:lol
11楼
中国廉价的劳工吸引了大量的国外资本,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产业急剧扩张,这些商品在国内根本就是供应远远大于需求,在国内市场无法消化,必须依靠出口才能解决销路问题。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成本是劳工,廉价的劳工造就了廉价的商品,大量商品低价倾销到了国外市场。
实际上,这些商品出口中国并没有赚到什么:
首先,劳工的廉价,使得中国劳动者实际只是得了一些极少的苦力钱;
第二,出口退税和出口补贴, 中国政府并没有收到税金;
第三,由于中国商品技术含量极低,在国外市场靠低价取胜,利润空间并不大,所以中国企业也没赚到什么;
第四,大量的商品出口带走了大量的资源,于子孙后代不利;
第五,大量的工厂制造了大量的污染,破坏了生存环境;
第六,由于中国进口的都是高附加价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些商品利润极高,价格极贵;而中国虽然有大量的商品出口,可是价低利薄中国其实很穷, 中国人舍不得花钱买国外这么贵的东西,所以,中国出现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堆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增加,也引发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中国,给劳动工人们加点工资吧
中国,不要再出口退税了
[ 本帖最后由 爆爆熊 于 2007-4-27 19:39 编辑 ]
发表于:2007-04-27 12:04只看该作者
12楼
原帖由 haiyun 于 2007-4-27 07:57 发表 这种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短视行为,后果相当严重. 中国在骨子里就是倾销,彻头彻尾的倾销贩子,大量的资源消耗损害的是本国的根本利益,是全民的利益,是子孙后代的利益,国家有权加大征收有关企业的出 ...
发表于:2007-04-27 12:05只看该作者
13楼
目前的模式就是养肥了一小撮人,坑了大多数人。
发表于:2007-04-28 12:22只看该作者
15楼
原帖由 hunter_w 于 2007-4-27 20:05 发表 目前的模式就是养肥了一小撮人,坑了大多数人。
智者无忧 勇者无惧
16楼
中国的出口补贴实际上是对日本消费者进行了补贴。
www.talkforex.com/blog//index.php?action/space/uid/39428
发表于:2007-04-29 12:32只看该作者
17楼
放心好了,谁都不会作赔本买卖。。。。
每天吃个西瓜,捡个芝麻。
发表于:2007-05-01 06:03只看该作者
18楼
日本会被中国超越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发表于:2007-05-01 08:48只看该作者
19楼
:L :L :L
韬客社区www.talkfx.co